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博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及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要求,借鉴国内兄弟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并结合我校在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人才培养项目中的基础条件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而制定的。
一、 培养项目
我国作为文化遗产的大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培养项目主要针对我国建筑遗产保护行业急需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其宗旨是满足国家文化战略的发展要求、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目标。
培养项目强调建筑遗产保护的应用理论与工程技能的紧密结合,在知识构成上以建筑学为主体、兼有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知识和历史学、考古学等文科知识;在技能训练上以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能力为基础,注重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引用,提高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整体水平。
二、 指导思想
正确理解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要求,树立“服务需求、突出特色;专业复合、能力双修;精心培养、严格标准”的理念,以建筑遗产保护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为方针,培养建筑遗产保护行业的复合性、传承性、特殊性的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建筑遗产保护人才的需要,构建以建筑学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专业交叉的培养平台,强调在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知识复合,培养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能够提出创新性方案或者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 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具有良好道德品行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体和心智;热爱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兼容、学术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双修。
专业目标:掌握建筑遗产保护科学领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程的能力,能够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中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见解或取得较好应用价值的开拓成果。
四、 研究方向
围绕国家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中的特殊需求,遵照建筑遗产保护工程系统的技术规律,提出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四个研究方向是:
1.建筑遗产保护理论
2.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
3.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
4.建筑遗产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
五、 招生条件
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将面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考古学等与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相关学科的具有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或在职人员,要求入学者政治思想端正、勤奋好学、身体健康。
按照国家现行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要求,参加博士研究生报考者应当参加入学考试以及复试和面试;在成绩合格者中择优录取。
六、学制
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为3~6年。其间,课程学习时间为1~1.5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2年。
博士研究生提前完成规定的学分和学位论文,可以申请提前毕业。经导师组和学位办公室同意后,可以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可以按照《北京建筑工程大学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提前毕业。
博士研究生确有必要延长学习年限者,将按照《北京建筑工程大学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课程学分与学术表现
博士研究生在校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博士研究生在论文选题的开题前要求获得的最低学分为16学分。其中包括: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4~6学分,专业课(含专业实践)4~6学分,实践环节≥3学分。
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要求至少选修2门专业基础课程,获得学分不少于4学分,专业选修课程获得学分不少于4学分;取得其他学科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要求至少选修3门专业基础课程,获得学分不少于6学分,专业课程获得学分不少于6学分。
博士研究生须参加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论坛、讲座、交流,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参加社会公益性科普活动。参加学术活动只记录表现,不计学分。对于学术表现突出的博士研究生,学校将予以奖励。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应以15vip太阳集团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在公开发行的一级学术期刊或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论文3篇,其中至少1篇为SCI或EI源刊收录。
八、培养方式
1.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专任导师负责,专业导师和项目导师辅导、导师组集体把关”的方式,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和学院将定期指导和检查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整个培养过程中贯彻“实题、实地、实操”的教学模式。在建筑遗产保护的教学中,要求以真实的建筑遗产、真实的保护场地和实用的保护技能作为教学对象、条件和内容。学以致用,切实满足建筑遗产保护行业的实际需求。
3.注重理论学习、项目研究及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特别注意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地创新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博士研究生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某一方向或专题上进行独立操作、分析、规划、设计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开展跨学科的探索性研究或学术前沿的挑战性研究。
4.在理论学习方面,根据培养方案采取课堂讲授、专题研讨、文献阅读、国内外交流等方式开展。特别注重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和对前沿学术动态的了解和响应,以及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下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框架、政策与法规的把握。注重理论教学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在打好建筑遗产保护坚实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个人的专题研究。
5.在工程实践方面,根据培养方案采取实验室学习、现场学习、实例调研、参与研究课题与工程项目等方式展开。发挥导师组积极引导的作用、通过行业实践培养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博士研究生独立思考与积极参与的能动性。
6.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源自于参与的项目实践,或是国家、行业的特殊需求,应充分发挥博士研究生多专业背景及专项研究特长。鼓励不同学科之间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将学科交叉与融合作为突破点开展选为论文的选题,不断拓宽和深化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的专项研究内容。
7.博士研究生能够熟练地运用1~2门外国语阅读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外语文献资料、能够运用外语进行学术写作和学术交流。
九、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依据我国现行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我国建筑遗产保护行业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复合性和技能应用性的特殊要求,我校针对建筑遗产保护人才培养项目的特点构建了由公共课群、专业基础课群、专业选修课群和必修环节四个部分构成的课程体系。
所有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必修环节;非学位课分为专业选修课。
为了结合建筑遗产保护行业的特点,在专业选修课中提供专业口径较宽但知识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为博士研究生提供课程学习选择的灵活性。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一览表详见页末附表。
博士研究生应根据项目研究、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课程、项目或工程,列入博士生培养计划中,作为培养过程中的依据。
十、课程设置
1.公共学位课群
公共学位课群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组成。
2.专业基础课群
根据建筑遗产保护领域需要“多学科合作、多专业参与”的特点,针对建筑遗产保护要求不同专业协同工作的特点,扩展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构成,设置专业基础课群。
专业基础课群是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目,合计学分≥4学分。
3.专业选修课群
根据博士研究生的不同专业背景以及专业发展志向,围绕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主线,量身定制系列化的专业选修课群,满足建筑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要求。合计学分≥4学分。
4.实践环节
根据博士研究生在建筑遗产保护行业的应用技术能力的要求,设置以项目研究和工程实践为主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目,合计学分≥3学分。
十一、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紧密结合我国建筑遗产保护行业中出现的前沿学术探求、急需应用技术或重要工程项目,进行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工程实践等方面的选题,要求学位论文在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上有所突破或建新。
学位论文设置有选题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4个环节。
1.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论文选题应当建立在博士研究生参与的建筑遗产保护项目上,结合以往的研究和实践,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等途径提出选题报告。论文选题与保护项目应有一致性,同时鼓励博士研究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开拓精神,积极承担具有挑战性选题。
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实施导师严格把关、学科组集体审议的制度。
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在第3学期内完成,经导师组讨论审议通过,并通过学科组的答辩后,按计划开展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
博士研究生在确定论文选题的基础上,开题报告时间由博士研究生导师根据博士研究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一般应在第3学期末完成。
2.论文中期检查
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由考查小组(由5名教授组成,其中包括外聘专家1名)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3.论文答辩环节的管理要求
(1) 查重和匿名评审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论文的查重和匿名评审。学位论文通过查重和匿名评审后,方能允许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 论文送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被批准后,由学科组和学位委员会聘请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家作为论文评阅人进行论文评审;论文评阅人至少7名专家;其中2名为外校博士研究生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3名为校内博士研究生导师或教授级的专家,2名为匿名评审专家。
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不能担任其作为导师的学位论文的评阅人。
博士学位论文送审要保证评阅人有不少于1个月的评阅时间。全部评阅人没有否定意见后方可组织进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正式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后的修改意见较多或否定意见明显时,视论文修改的工作量,给予博士研究生1~6个月的修改时间。论文修改完成后,再行组织论文评审。
(3) 预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通过送审要求后,导师或导师组可以组织博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
预答辩由学位论文评议组组织进行,评议组一般应由导师组成员5人组成。
通过预答辩者,方可组织博士学位论文的正式答辩。
未通过预答辩者,视论文修改的工作量,给予答辩人1~6个月的修改时间,再行组织预答辩。
(4) 正式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其中多数应是博士研究生导师,2~3人为遗产保护领域的高级专家。
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校外单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
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制定、研究生处行文并执行。
4.论文答辩结果的裁定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结果由答辩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裁定。博士学位论文申请人获得2/3以上“同意”票数者为通过,否则为不通过。
通过者的博士学位申请材料呈送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不通过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将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给予博士学位申请人3~6个月的修改时间;论文修改完成后,再行申请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5. 学位类别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将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6.学位授予程序
学位授予程序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博士研究生按照培养计划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和培养环节,达到学术表现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通过学位论文的答辩并获得建议授予学位的决议后,可以进入学位授予审议程序。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博士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及答辩决议进行审核。通过审核后,提出授予学位的建议,报送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集全体委员会议,审议博士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及答辩决议。通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议后,报呈上级学位主管部门审定,颁发学位证书。
表2-1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博士生课程一览表
课程 类型 |
课程名称 |
课程 性质 |
学分 |
课内 学时 |
开课 学期 |
教学 方式 |
主讲 教师 |
|
---|---|---|---|---|---|---|---|---|
公 共 课 群 (5学分)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必修 |
2 |
36 |
1 |
讲授 |
思政部 |
|
第一外国语(英、日) |
2 |
36 |
1 |
讲授 |
外语系 |
|||
第二外国语(英、日、法、意) |
选修 |
1 |
18 |
2 |
讲授 |
外语系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 |
1 |
18 |
2 |
讲授 |
思政部 |
|||
英语口语 |
1 |
18 |
2 |
讲授 |
外语系 |
|||
专业 基础 课群 (4学分) |
建筑遗产保护原理 |
必修 |
2 |
36 |
1 |
讲授 |
刘临安 |
|
中外建筑遗产保护史 |
2 |
36 |
1-2 |
讲授 |
陆翔 |
|||
遗产保护政策与法规解析 |
2 |
36 |
2 |
讲授 |
侯卫东 |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 |
2 |
36 |
2-3 |
讲授 |
张忠国 |
|||
专 业 课 群 (4学分) |
保护理论课群 |
建筑遗产保护国际文件选读 |
选修 |
1 |
18 |
1 |
讲授+研讨 |
刘临安 |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
1 |
18 |
1 |
讲授+研讨 |
陆翔 |
|||
大型建筑遗址保护方法 |
1 |
18 |
1-2 |
讲授+研讨 |
汤羽扬 |
|||
保护技术课群 |
土结构建筑遗产保护技术 |
1 |
18 |
1 |
讲授+研讨 |
田林 |
||
土遗址保护加固技术 |
1 |
18 |
2 |
讲授+实验 |
吴徽 |
|||
彩画壁画保护加固技术 |
1 |
18 |
2 |
讲授+研讨 |
靳超 杨晓 |
|||
数字采集课群 |
建筑遗产数字采集技术 |
1 |
18 |
1 |
讲授+设计 |
王晏民 |
||
古建筑数字化复原研究 |
1 |
18 |
2 |
讲授+设计 |
邹越 |
|||
GIS地理信息技术方法 |
1 |
18 |
2 |
讲授+实验 |
赵西安 |
|||
结构防灾技术课群 |
古建筑结构计算及抗震技术 |
1 |
18 |
1 |
讲授+实验 |
戚承志 |
||
建筑遗产防灾技术 |
1 |
18 |
2 |
讲授+实验 |
田林 |
|||
材料加固理论与方法 |
1 |
18 |
2 |
讲授+实验 |
刘栋栋 |
|||
遗址环境安全课群 |
历史城市环境控制与评价 |
1 |
18 |
1 |
讲授+实验 |
车伍 |
||
建筑遗产与环境监测技术 |
1 |
18 |
2 |
讲授+设计 |
外聘 |
|||
遗产保存环境修复理论 |
1 |
18 |
2 |
讲授+设计 |
马文林 |
|||
历史文化专题课群 |
建筑考古学专题 |
1 |
18 |
1 |
讲授+实验 |
外聘 |
||
历史城市地理学专题 |
1 |
18 |
2 |
讲授+研讨 |
秦红岭 张忠国 |
|||
古代建筑文献阅读 |
1 |
18 |
2 |
阅读+讲授 |
陆翔 |
|||
实践 环节 (3学分) |
开题报告 |
必修 |
1 |
- |
3-4 |
实践 |
导师组 |
|
学术活动(讲座、报告、论坛) |
必修 |
1 |
- |
1-4 |
实践 |
|
||
项目研究与工程实践 |
必修 |
1 |
- |
答辩前 |
实践 |
专任导师 |
||
国外访学 |
必修 |
- |
- |
答辩前 |
实践 |
|